技術熱線:13253660861
一、選購優質雛雞
1、優質雛雞應該具備的特性
(1)雞種生產性能高。
(2)馬立克氏病疫苗接種確實有效。
(3)對一些重要疫病,具有較高、較一致的母源抗體;這能避免幼雛期的疫病感染,也便于適時的免疫。
(4)體重大小比較一致,最好是來自同一日齡的一個種雞群,因而母源抗體比較整齊,也便于管理,一般體重應該在34克以上。
(5)體力充沛、活潑好動、反應敏捷、叫聲脆響,抓在手中時掙扎蹬腿有力。
(6)絨毛整潔、有光澤,腹部大小適中,臍帶愈合良好。
(7)腳趾圓潤,無存放時間過長、干癟脫水的跡象。
(8)一周之內因細菌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在0.5%以下。
2、應從種雞場得到的信息和承諾;為順利地培育好雛雞應盡可能向孵化廠了解以下情況:
(1)了解出雛時間和存放環境。如出雛后存放時間過長、溫度過低、通風不良,會嚴重影響雛雞質量。
(2)雛雞接種疫苗情況。
(3)這批種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健雛率,這些指標越高,雛雞質量越好。
(4)種雞的日齡、群體大小、種雞的產蛋率,種雞盛產期的后代體質好。
(5)種雞的免疫程序,可推測雛雞母源抗體水平。
(6)雞場經常使用什么藥品。
(7)有可能的話,再了解一下種雞群曾發生過什么疾病。
二、雛雞的生理特點
1、雛雞體溫調節機能差
幼雛體溫較成年雞體溫低3℃,雛雞絨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溫能力差,體溫調節機能要在2周齡之后才逐漸趨于完善。所以維持適宜的育雛溫度,對雛雞的健康和正常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2、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
蛋雛雞一周齡時體重約為初生重的2倍,至6周齡時約為初生重的15倍,其前期生長發育迅速,在營養上要充分滿足其需要。由于生長迅速,雛雞的代謝很旺盛,單位體重的耗氧量是成雞的3倍,在管理上必須滿足其對新鮮空氣的需要。
3、消化器官容積小、消化能力弱
幼雛的消化器官還處于一個發育階段,每次進食量有限,同時消化酶的分泌能力還不太健全,消化能力差。所以配制雛雞料時,必須選用質量好、容易消化的原料,配制高營養水平的全價飼料。
4、抗病力差
幼雛由于對外界的適應力差,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也弱,在飼養管理上稍疏忽即有可能患病。30日齡之內雛雞的免疫機能還未發育完善,雖經多次免疫,自身產生的抗體水平還是難于抵抗強毒的侵擾,所以應盡可能為雛雞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
5、敏感性強
雛雞不僅對環境變化很敏感,由于生長迅速對一些營養素的缺乏也很敏感,容易出現某些營養素的缺乏癥,對一些藥物和霉菌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反應也十分敏感。所以在注意環境控制的同時,選擇飼料原料和用藥時也都需要慎重。
6、群居性強、膽小
雛雞膽小、缺乏自衛能力,喜歡群居,并且比較神經質,稍有外界的異常刺激,就有可能引起混亂炸群,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和抗病能力。所以育雛需要安靜的環境,要防止各種異常聲響、噪音以及新奇顏色入內,防止鼠、雀、害獸的入侵,同時在管理上要注意雞群飼養密度的適宜性。
7、初期易脫水
剛出殼的雛雞含水率在76%以上,如果在干燥的環境中存放時間過長,則很容易在呼吸過程中失去很多水份,造成脫水。育雛初期干燥的環境也會使雛雞因呼吸失水過多而增加飲水量,影響消化機能。所以在出雛之后的存放期間、運輸途中及育雛初期,注意濕度問題就可以提高育雛的成活率。此時也可根據需要在雛雞初進雞舍時加力能或配合5%葡萄糖飲水,以及時補充營養均衡。
三、育雛的環境要求
1、適宜的環境溫度是育雛成功最基本條件
雛雞采食飲水的多少、體內各種生理活動、飼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等都與環境溫度是否適宜有直接的關系。溫度過低時雛雞畏寒而扎堆,影響卵黃吸收,影響抗病能力,有的發生感冒或下痢,嚴重時互相擠壓扎堆而造成大量損傷或死亡;溫度過高則影響雛雞的正常代謝,食欲減退、體質軟弱、發育緩慢、引起啄癖,也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1)對溫度的基本要求
對育雛室溫度的要求如表2-1;所示3天之內可將溫度控制在33-35℃左右,以后可每周下降3℃,直至與室溫相同時即可停止。室溫的測定應將溫度計掛在離火爐較遠的墻上,高出地面1米處。
(2)溫度控制的穩定性和靈活性
雛雞日齡越小,對溫度穩定性的要求越高,初期日溫差應控制在3℃之內,到育雛后期日溫差應控制在5℃之內,避免因溫度的不穩定給生產造成重大損失。
①對健壯的雛雞群育雛溫度可以稍低些,在適溫范圍內,溫度低些比溫度高些效果好,此時雛雞采食量大、運動量大、生長也快。
②對體重較小、體質較弱、運輸途中及初期死亡較多的雛雞群溫度應提高些。
③夜間因為雛雞的活動量小,溫度應該比白天高出1-2℃。
④秋冬季節育雛溫度應該提高些,寒流襲來時,應該提高育雛溫度。
⑤斷喙、接種疫苗等給雞群造成很大應激時,也需要提高育雛溫度。
⑥雛雞群狀況不佳或處于疾病狀態時,適當提高舍溫可減少雛雞的損失。
(3)隨著日齡的增長,雛雞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增強,所以應該及時降溫,一般溫度的控制可如表2-1所示。
表2-1育雛溫度
周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育雛時溫度(℃) | 30-35 | 30-33 | 27-30 | 24-27 | 21-24 |
“溫度是否合適”不能由飼養員自身的舒適與否來判斷,也不能只參照溫度計,應該觀察雛雞的表現。溫度適宜時,雛雞均勻地散在育雛室內,精神活潑、食欲良好、飲水適度。溫度低時,雛雞靠近熱源扎堆,發出嘰嘰的叫聲。過熱時,雛雞遠離熱源,張翅張口喘息,發出吱吱的鳴叫聲。
2、適宜的濕度
(1)雛雞呼吸較快,如果過于干燥,呼吸過程中吸進的是干燥的空氣,呼出的是濕潤的空氣,體內容易失去大量水分,就會增大飲水量,從而影響體內的正常生理活動和消化吸收。
(2)出雛后如果雛雞在干燥環境中存放時間過長,體內就會失去大量水分或處于脫水狀況。初期維持較高濕度可緩解并改善雛雞的失水和脫水狀況,提高雛雞的成活率。育雛期所需的環境濕度見下表。
表2-2育雛期所需的環境濕度
日齡 | 1-10 | 11-30 | 31-42 |
相對濕度 | 70% | 65% | 60% |
極限高濕 | 75% | 75% | 75% |
極限低濕 | 40% | 40% | 40% |
雛雞對缺氧和空氣污濁反應不太敏感,因此通風換氣在實際生產中容易被忽視,對雛雞的生長和健康會產生嚴重的影響。通風換氣目的有二個:
(1)供給新鮮空氣,供給氧氣。
(2)維持舍內衛生和正常的生活環境,排出舍內有害氣體、多余的熱量、水汽、塵埃及空氣中的微生物。為達到這個目的,比較有效的辦法是采取定時的短時間大量換氣通風,如每小時敞開全部門窗1-3分鐘。有人擔心這種在短時間內將室內全部污濁空氣換成新鮮空氣的方法會使雛雞受涼,實踐證明這種方法不會使雛雞感冒,反而能增強雛雞對低溫的適應能力。因為換進的空氣雖然是冷的,但舍內四壁、地面、頂棚都還是溫熱的,如取暖設備沒有問題,舍溫很快就能恢復。只要氣候不是特別冷,在育雛的第四天就可以實行這種換氣法,換氣的時間可以由短到長,根據情況逐漸增加。這種換氣方法還可以大大降低雛雞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
4、飼養密度及采食、飲水寬度
在飼養條件不太成熟或飼養經驗不足的情況下,不要太追求單位面積的飼養量和效益。飼養密度過大,可能造成飼養環境的惡化,影響生長和降低抗病力,從而達不到預期目的。密度是否適中,最終要看雞群生長是否均勻、健康。在飼養中不僅食槽和水槽長度應滿足雛雞的需要,還要注意放置合理,便于雞采食飲水,一般應讓雛雞在不出一米之內即能找到水槽和料槽。
地面平養 | 立體籠養 | 網上平養 | |||
周齡 | 每平方米容雞數(只) | 周齡 | 每平方米容雞數(只) | 周齡 | 每平方米容雞數(只) |
1-2 | 40-30 | 1-2 | 60 | 0-6 | 24 |
3-4 | 30-20 | 2-3 | 40 | 7-18 | 14 |
5-6 | 20-15 | 4-6 | 34 | ||
7-8 | 15-10 | 7-11 | 24 |
(1)為了讓雛雞很快熟悉環境,學會飲水采食,初期應該用較強的燈光,可用60-100瓦的燈泡,三日齡之后可以換成25-45瓦的燈泡。光照稍暗些,雞群相對寧靜,在過強的光照下,雞煩燥不安、活動量大,易出現互啄的惡癖。
(2)光照時間:6周齡之內光照時間的長短還不會影響雛雞性成熟的早晚,但光照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雛雞的采食時間和采食量。育雛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增重過慢,達不到標準體重,給予較長的光照時間有利于雛雞增重。一般三日齡之內的光照可定為23小時,之后每周減1-2小時。也可用自然光照,但夜間為了給雛雞補飼,可以定時開二次燈,每次二小時左右。
6、育雛成績的判斷標準
(1)育成率的高低是個重要指標。良好的雞群應該有98%以上的育雛成活率,但它只表示了死淘率的高低,不能體現培育出的雛雞質量如何。
(2)檢查平均體重是否達到標準體重,能大致地反應雞群的生長情況。良好的雞群平均體重應基本上按標準體重增長,但平均體重接近標準的雞群中也可能有部分雞體重小,有部分雞超標。
(3)檢查雞群的均勻度。每周末定時在雛雞空腹時稱重,稱重時隨機地抓取雞群的3%或5%,也可圈圍100-200只雛雞,逐只稱重,然后計算雞群的均勻度。計算方法是先算出雞群的平均體重,再將平均體重分別乘0.9和1.1,得到二個數字,體重在這二個數字之間的雞數占全部稱重雞數的比例就是這群雞的均勻度。如果雞群的均勻度達到75%以上,就可以認為這群雞的體重是比較均勻的;如果不足70%,則說明有相當部分的雞長得不好,雞群的生長不符合要求。
四、雛雞的標準體重與日采食量
1、各育種公司都制定了自己商品雞的標準體重,如果雛雞在培育過程中,各周都能按標準體重增長,就可能獲得較理想的生產成績。
周齡 | 周末體重(g) | 日采食量(g) |
1 | 75 | 12 |
2 | 125 | 18 |
3 | 195 | 24 |
4 | 275 | 32 |
5 | 365 | 42 |
6 | 450 | 44 |
3、雛雞由于長途運輸、環境控制不適宜、各種疫苗的免疫、斷喙、營養水平不足等因素的干擾,在育雛初期較難達到標準體重。除了盡可能地減輕各種因素的干擾,減少雛雞的應激外,必要時可提高雛雞料的營養水平,而在雛雞體重沒達到標準之前,即使過了6周齡,也應使用營養水平較高的育雛雞料。
五、育雛管理
1、飲水管理
(1)雛雞出殼存放24小時后可失去體內水分的8%,存放48小時失去體內水分的15%。為防止雛雞因失水而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進雛之后必須先讓雛雞學會飲水。
(2)長途運輸和存放過長的雛雞,應該在飲水中添加5%葡萄糖或白糖配合加力能。飲水的溫度應接近室溫(16-20℃),飲水器每天應刷洗消毒(華友1:500倍)1-2次。
(3)雛雞的飲水量大致為采食量的1.5-1.8倍,注意不要斷水。為讓雛雞盡快學會飲水,可輕輕抓住雛雞頭部,將喙部按入水中1秒左右,每100只雛雞教5只,則全群能很快學會。
2、飼喂管理
雛雞在第一周和第二周體重能增長2倍左右,由于生長迅速而胃腸容積小、消化機能較差,所以必須注意滿足幼雛雞營養需要,應該用質量最好、最衛生的原料生產高能高蛋白的雛雞飼料。一般雛雞料的代謝能水平應在2900卡以上,粗蛋白在19.5%以上,賴氨酸水平應超過1%。也可以在第一周用肉雞一號料飼喂雛雞。
3、雛雞的斷喙
(1)斷喙目的:雞在大群體高密度飼養時很容易出現啄羽、啄趾、啄肛等惡癖,斷喙可以減少惡癖的發生,也可減少雞采食時挑剔飼料造成的浪費。
(2)斷喙時間:斷喙一般在6-10日齡進行,此時斷喙對雛雞的應激較小。雛雞狀況不太好時可以往后推遲,一般雞群在35日齡左右就可能出現互啄的惡癖,所以必須在這之前完成第一次斷喙。青年雞轉入蛋雞籠之前,對個別斷喙不成功的雞再進行補斷。
(3)斷喙方法:一般使用斷喙器,斷喙時左手抓住雞腿,右手拇指放在雞頭頂上,食指放在咽下,稍使壓力,使雞縮舌,以免斷喙時傷著舌頭。幼雛用2.8毫米的孔徑,在上喙離鼻孔2.2毫米處切斷,應使下喙稍長于上喙,稍大的雞可用直徑為4.4毫米的孔。斷喙時要求切刀加熱至暗紅色,為避免出血,斷下之后應燒灼二秒左右。
(4)注意事項
①斷喙的長短一定要準確,留短了影響雛雞采食,造成終生殘廢;切少了又有可能再生長,需再次斷喙。
②斷喙對雞是相當大的應激,在免疫或雞群受其他應激等狀況不佳時,不能進行斷喙。
③斷喙后料槽中應多添加飼料,以免雛雞啄食到槽底,造成創口疼痛。為避免出血,在每公斤飼料中添加2毫克vK3。
④注意觀察雞群,有燒灼不佳,創口出血的雞應及時抓出重新燒灼止血,以避免因失血過多引起死亡。一旦在斷喙時出現較強應激反應,應投服喜可多配合加力能,飲水3-5天,以緩解應激癥狀。
六、轉群 一些雞場在雞群滿6周齡后,需要轉入育成雞舍。在轉群時需注意以下問題
1、雞舍除應該提前做好清洗消毒外,還需注意溫度,特別是在秋季、冬季和開春時節,必須將舍溫升到與當時育雛舍相當的程度,不得低于育雛舍4℃以上,否則可能會引發呼吸道病和其他疾病。
2、轉群可以用轉群籠或用手提雙腿轉移,用手提時一次不可太多,每只手里不應超過5只,動作一定要輕緩,不可粗暴。
3、為減少應激,夏季應在清晨開始轉群,午前結束;冬季應在較溫暖的午后進行,避開雨雪天和大風天。
4、為避免剛轉群的雞互啄打架,轉群后的2天內,應使舍內光照弱些,時間稍短些,待相互熟悉后再恢復正常光照。
5、轉群后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不熟悉的伙伴,對雞來說是個很大的應激,采食量的下降也需2-3天才能恢復。如果雞群狀況不太好時,不要同時進行免疫斷喙以免加重雞的應激,必要時可飼喂些金維和生靈散或吉康安防止雞群發病。
6、轉群后第一天的飼喂量降低為原喂量的70%,待雞情緒穩定后,再增加飼喂量,這樣可以減少雞群因轉群引起的應激,可以減少病死雞。
七、育雛失敗原因分析
1、第一周死亡率高的可能原因
(1)細菌感染:大多是由種雞垂直傳染或種蛋保管過程及孵化過程中衛生管理上的失誤引起的。為避免這種情況造成較大損失,可在進雛后第二至五日投服牧野呼康,飲水3-5天,配合加力能和牧益康拌料。
(2)環境因素:第一周的雛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低,溫度過低雞群扎堆,部分雛雞被擠壓窒息死亡,某段時間在溫度控制上的失誤,雛雞也會腹瀉得病。
2、體重落后于標準的原因
(1)現在的飼養管理手冊制定的體重標準都比較高,育雛期間多次免疫,還要進行斷喙,應激因素太多,所以難以完全按標準體重增長。
(2)體重落后于標準太多時應多方面追查原因,可能的影響因素如下
①飼料營養水平太低。
②環境管理失宜。育雛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采食量,活動正常的情況下,溫度稍低些,雛雞的食欲好,采食量大。舍溫過低,采食量會下降,并能引發疾病。通風換氣不良,舍內缺氧時,雞群采食量下降,從而影響增重。
③雞群密度過大。雞群內秩序混亂,生活不安定,情緒緊張,長期生活在應激狀態下,影響生長速度。
④照明時間不足,雛雞采食時間不足。
3、雛雞發育不齊的原因
(1)飼養密度過大,生活環境惡化。
(2)飲食位置不足,群體內部競爭過于激烈,使部分雞體質下降,增長落后于全群。
(3)疾病的影響:感染了由種雞帶來的白痢、支原體等病或在孵化過程被細菌污染的雛雞,即使不發病,增重也會落后。
(4)飼養環境控制失誤:如局部地區溫度過低,部分雛雞睡眠時受涼或通風換氣不良等因素,產生嚴重應激,生長會落后于全群。
(5)斷喙失誤:部分雛雞喙留得過短,嚴重影響采食導致增重受阻,所以斷喙最好由技術熟練的工人操作。
(6)飼料營養不良
飼料中某種營養素缺乏或某種成分過多,造成營養不平衡,由于雞個體間的承受能力不同,增長速度會產生差別。即使是營養很全面的飼料,如果不能使雞群中的每個雞都同時采食,那么先采食的雞搶食大粒的玉米、豆粕等,后采食的雞只能吃剩下的粉面狀飼料,由于粉狀部分能量含量低、礦物質含量高,營養很不平衡,自然嚴重影響增重,使體重小的雞越來越落后。
(7) 未能及時分群;如能及時挑出體重小、體質弱的雞,放競爭較緩、更舒適的環境中培養,也能逐步趕上大群的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