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1.1仔豬黃痢
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主要發生于出生后數小時至7日齡內的仔豬,尤以1~3日齡為最多,隨日齡的增長發病減少,7日齡以上的仔豬很少發病。仔豬發生黃痢時,常波及同窩仔豬的90﹪以上,病死率高,有的達100﹪。
1.2仔豬白痢
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多發生于出生后10~30日齡的仔豬,尤以10~20日齡的仔豬發病最多,也最為嚴重,1月齡以上則很少發生。發生白痢時,一窩仔豬發病數可達30%~80%。
2臨床癥狀
2.1仔豬黃痢
該病潛伏期短,出生后12 h即可發病,多數1~3 d,7 d以上者少見,1窩仔豬出生時體況正常,經過一定時日,突然有1~2頭不明原因死亡,以后其它仔豬相繼發病,排出黃色或灰黃色稀糞,內含氣泡或凝乳小片,腥臭;很快消瘦,昏迷死亡。剖檢尸體脫水嚴重,皮下水腫,腸道膨脹,有多量黃色液狀內容物和氣體,腸系膜淋巴結有彌漫性小出血點,肝腎有凝固性小壞死灶。
2.2仔豬白痢
仔豬突然發生腹瀉,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漿糊狀痢,內含氣泡和黏液,腥臭;有時會嘔吐。病程2~3 d,病程長者可達1周左右,各窩仔豬發病輕重不同,死亡率低;剖檢尸體外表蒼白,消瘦,腸系膜淋巴結輕度腫脹。
3病因分析
仔豬未及時吸吮初乳,饑餓或過飽,飼料搭配不當或突然更換飼料,氣候驟變,都容易誘發本病。
3.1母豬帶菌
大腸桿菌是腸道的正常菌群,它是介于致病性和非致病的條件性大腸桿菌,機體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它在腸道中能合成維生素B和維生素K、產生大腸菌素,抑制細菌生長,對機體有利;當腸道環境改變或受誘發因素影響,則轉變成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仔豬引起仔豬黃白痢和仔豬水腫病。致病性大腸桿菌隨同糞便一起被排出體外,污染母豬的乳頭和體表、圈舍、飼料等。仔豬吸吮母豬乳頭、舔啃圈舍地面、飼料、母豬皮膚等,均可感染病原菌,這是引發仔豬黃白痢的主要原因。
3.2仔豬本身生理特點
初生仔豬的胃腺發育不完善,分泌胃酸的能力差,對細菌的抑制和殺滅能力弱,致使食入的致病菌在胃腸道大量繁殖,造成消化道機能紊亂,從而引發仔豬黃白痢等腹瀉性疾病。
3.3環境因素
仔豬的機體調節機能不完善,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如氣候突變、陰雨潮濕、母乳質量差、飼料突然更換、飲水衛生差及轉群等因素,均可誘發或加重本病。
3.4營養缺乏
母乳質量差,供給不足或補飼料較晚等致使機體蛋白質合成不足,導致仔豬抵抗力低下。另外,仔豬的缺鐵性貧血、低血糖癥、硒和維生素E缺乏等營養代謝性疾病也可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而繼發本病。
3.5母豬胎次
仔豬黃白痢的發生也與母豬胎次有關。母豬胎次越少,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其原因與母豬胎次增加,自然感染形成免疫應答有關。仔豬通過吸吮母乳獲得母源抗體,因而具有一定抵抗力。另外,母豬胎次過高年老體弱所產的仔豬也易發生仔豬黃白痢。
4 防治措施
4.1加強飼養管理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豬舍飼養密度不宜過高,注意保暖通風。采用“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管理模式,完善種豬引進檢疫隔離制度。
4.1.1加強母豬飼養管理
中獸醫理論為“乳下嬰兒有疾,必調治其母,母病仔病,母安仔安”,說明幼畜發病與其母體有很大的關系。因而供給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優質飼料,同時添加止痢母子康做預防保健,可使胎兒發育健全,促使母豬分泌更多更好的乳汁,提高仔豬成活率。
4.1.2加強仔豬飼養管理
對于初生仔豬,應盡快吃上和吃足初乳,提高機體的被動免疫力。仔豬生長發育快,在出生后24 h內肌注或內服鐵劑,可預防仔豬缺鐵性貧血,從而防止繼發感染。另外,在2周齡左右合理補飼全價日糧,以滿足仔豬機體快速發育時對糖、蛋白質、礦物質等營養的需要。
4.1.3搞好環境衛生
夏季加強通風降溫等防暑工作,減少熱應激;冬季加強圈舍保暖,勤換墊草,防止賊風侵襲等應激因素造成的仔豬感冒而繼發仔豬黃白;制定嚴格科學的消毒和衛生制度,保持圈舍清潔衛生。產前對圈舍的地面、墻壁、屋頂、柱欄等進行徹底消毒;臨產時用0.1%的溫熱高錳酸鉀溶液擦洗母豬外陰和腹下的乳房區,防止病從口入。
4.1.4及時發現和隔離患病豬
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3看,即看精神狀態、看飲食情況、看糞便顏色和性狀,及時發現和隔離患病豬只,并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和疫病控制措施,減少死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擴散蔓延。
4.2免疫接種和定期驅蟲
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選擇疫苗,進行母豬產前免疫接種和仔豬的防疫注射。目前,用于預防仔豬黃白痢的K88-LTB雙價基因工程苗有很好的免疫效果,保護率大于90%以上。該苗于預產期前20~15 d對孕豬進行接種,口服300億活菌或注射50億活菌。若疫情嚴重或遲發性白痢較多,在預產前1周以半劑量再加強免疫1次。
仔豬斷奶后7~14 d及30㎏、60㎏時要分別做1次驅蟲,選用安全高效的驅蟲藥,目前廣泛使用伊(阿)維菌素、阿苯達唑或丙硫苯咪唑。
4.3藥物治療
根據情況可在補乳母豬料或仔豬料中加一些藥物,如磺胺類、乳酸環丙沙星、呋喃唑酮及中草藥針劑、微生態制劑等。一般母豬在圍產期使用,仔豬在開食期和斷奶前后或全期使用。仔豬發生黃白痢時既要做到對癥治療又要防止盲目用藥,并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4.3.1抗生素治療
本病的急性經過往往來不及救治,可于仔豬出生12 h內,給全窩仔豬服用抗菌藥物,如新霉素、環丙沙星、氟哌酸、慶大霉素、磺胺等,同時配合收斂止瀉,助消化藥的應用。如活性炭、鞣酸蛋白、醋、龍膽等。
4.3.2中草藥治療
中草藥具有抗病保健、中和毒素、提高機體免疫力、調整胃腸機能等特點。例:白頭翁2份、龍膽末1份,混勻1次/d,口服3 g,連服3 d。
4.3.3耐過豬血清療法
選擇發病典型,康復后13~18 d而無其他繼發病的豬,采抗凝血液(每100 ml全血中加入4%滅菌枸櫞酸鈉液10 ml,或者500 ml全血中加入肝素1ml),供治療或預防用。每頭仔豬皮下或肌肉注射5ml,一般注射1~2次即可,治愈率達91%~97%。
4.3.4微生態制劑治療
促菌生療法:用3億活菌/kg,2次/d,3d為1個療程;
調痢生療法:治療量為100 ml/kg體重,內服1次/d,連用3 d。預防量減半,將調痢生拌為稀糊狀,用注射器推入仔豬口內,讓其自然咽下。
4.3.5處方推薦
綜合同行的經驗交流和對有關書籍雜志的借鑒,結合自己歷年的實踐與應用。筆者認為該方劑治療仔豬黃白痢效果顯著且安全,F闡述如下,供同行借鑒。用“慶大復合劑加減”配制方法:慶大霉素針劑25 ml,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500 ml,維生素C注射液50 ml,阿托品注射液20 ml。加減法:若患病仔豬伴有胃腸脹氣、嘔吐時,在合劑中加黃連素針劑50 ml;若患病豬食欲廢絕,合劑加維生素B1針劑30 ml;若患病豬瘦弱,衰竭,合劑中加適量肌苷,輔酶A。給藥方法:口服,每次10 ml/頭,每天數次,連用2 d;肌肉注射,5 ml/頭,2次/d。用藥的同時加強仔豬的消毒與保溫工作,改善母豬的飼養管理,一般1~2 d可以治愈。